共赴一个没有塑料污染的未来
共赴一个没有塑料污染的未来
一周“塑”递:环境日前各地开展活动;微塑料或提高水源致病菌风险
2024-05-31
摆脱塑缚头图.png


一周速览.png


01
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将在广西省南宁市举办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文要求各地区紧密围绕六五环境日主题“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及2024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土地修复、荒漠化和干旱韧性”,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开展相关宣传工作。

2024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将由生态环境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会场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活动现场将发布《2023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布2024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先进典型名单,启动“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宣布2025年国家主场活动举办地等,并围绕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繁荣生态文化等内容开展一系列配套活动。



六五环境日1.png
2024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志愿者出征仪式现场 图 |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02
北京:生态环境文化周即将开启

6月1日至7日,第十一届北京生态环境文化周(以下简称“文化周”)将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举办。



北京生态环境周.png
北京文化周活动安排 图 | 新京报


本届文化周将围绕“携手同心 为美丽北京加油”主线,聚焦十年来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历程,推出视频宣传、对话访谈、文艺表演,组织“十年踔厉奋发 十年蝶变跨越”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十周年成效展等,全面总结京津冀三地生态协同发展成就,讲好北京生态环保故事,凝聚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力量。其中,6月5日环境日当天,将举办“十年同行·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主题论坛,邀请市民、专家及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共话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十年成效。


03
上海:集中开放39家上海市环境教育基地

为配合2024年六五环境日“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主题宣传,上海市39家“上海市环境教育基地”将在六五环境日期间集中对公众开放。

“上海市环境教育基地”包括以下四类:具备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场馆,如长江河口科技馆、崇明生态科技馆等;自然生态环境场所,如东滩湿地公园、上海青西郊野公园等;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比如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天马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等,供市民了解环保设施运行状况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情况;具有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科研院所(学校)、企业等,如3M中国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等,通过现场参观、专业讲解和互动体验等为市民科普生态环境知识。


3.jpg
可预约参观的上海环境教育基地 图 | 上观网


04
新加坡:关注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问题


在近日的新加坡国会上,新加坡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部长许连碹与裕廊集选区议员陈有明就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进行讨论,聚焦于微塑料或纳米塑料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以及新加坡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可能是由较大塑料碎片分解产生的,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成为国际讨论和科学研究的热点。根据2022年WHO报告,全球对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对健康风险的影响的证据仍然不足,需要更多数据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暴露情况以及进一步表征和量化人类健康风险。目前,新加坡正在加强与相关机构的紧密合作,以更好地了解和监测这些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同时研究如何减少塑料废物,通过废物管理系统,减少塑料废物进入海洋水域等环境



微塑料.jpg
图 | Unsplash



05
康奈尔大学:绘制人类对微塑料的吸收情况


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估计了109个国家的微塑料摄入量,结果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上。研究发现,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在全球人均饮食微塑料摄取量方面排名靠前,而中国、蒙古和英国则在吸入微塑料方面居于前列

研究建立在现有数据模型的基础上,估计了由于未经处理的塑料碎片降解并扩散到环境中,人类在不知不觉中摄入和吸入了多少微塑料。该研究发现,印尼人每月食用约15克微塑料,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其中大部分塑料颗粒来自海鲜等水生来源。研究人员利用空气中微塑料浓度、年龄统计数据和人类呼吸速率数据来计算吸入的微塑料,中国和蒙古的居民位居榜首,每月吸入的颗粒物超过280万



康奈尔大学.jpg
研究考虑到每个国家的饮食习惯、食品加工技术、年龄人口统计和呼吸频率 图 | 199IT



06
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尼罗河鱼类的消化道中发现微塑料


近日,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化学学院研究人员Dalia Saad领导团队,在苏丹首都喀土穆附近的尼罗河水域中采集了30条新鲜捕获的尼罗罗非鱼样本。结果发现,这些鱼的消化道中总共含有567个微塑料颗粒,每条鱼的消化系统都受到了微塑料的污染。

这些微塑料颗粒来源多样,其中37%主要来自油漆,其他主要来源包括化妆品和较大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和一次性包装)的分解




尼罗河.png
图 | the cool down


07
广东省科学院:微塑料或提高水源性致病菌风险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的团队与合作者探明了微塑料与液晶单体等新污染物的微生物毒性效应。研究团队围绕新污染物的潜在环境风险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他们将一种常见的水源性致病菌(即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分别暴露于不同粒径聚苯乙烯微纳塑料的培养体系中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水生环境中,环境浓度聚苯乙烯微纳塑料的暴露会促进这种水源性致病菌的繁殖,并刺激其发生代谢适应性变化。此外,研究发现较小尺寸的聚苯乙烯纳米塑料会诱导这种水源性致病菌产生更强的抗生素耐药性,强调了聚苯乙烯微塑料与致病微生物共存带来的潜在风险。


微塑料 最后一个图.png
聚苯乙烯微纳塑料对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细菌学特性的介导作用 图 | 中国科学网



信息来源

[1] 生态环境部:2024年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将在广西南宁举办(2024)央视网. Available at: news.cctv.com/2024/05/2
[2] 关于做好2024年六五环境日宣传工作的通知(2024)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Available at: gov.cn/zhengce/zhengcek
[3] 北京生态环境文化周即将开启,百余项生态环保活动邀您参与(2024)京报网.Available at: news.bjd.com.cn/2024/05
[4] 六五环境日|与“上海市环境教育基地”相约一场city walk(2024)上观网. Available at: jfdaily.com/sgh/detail?
[5]【国会发言】2024公共卫生年,新加坡关注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问题(2024)新加坡眼. Available at: yan.sg/weizugientiwetin
[6] 康奈尔大学:研究绘制了109个国家人类对微塑料的吸收情况(2024)199IT. Available at: 199it.com/archives/1698
[7] Turi, J. (2024) Researcher finds microplastics in digestive tracts of fish from Nile River - here’s why it’s concerning, The Cool Down. Available at: thecooldown.com/outdoor (Accessed: 31 May 2024).
[8] 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等探明微塑料与液晶单体等新污染物微生物毒性效应(2024)中国科学报. Available at: news.sciencenet.cn/html


-End-


编辑:摆脱塑缚


扫一扫了解更多内容
扫一扫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