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国务院国资委:将ESG工作纳入社会责任工作统筹管理
为推动中央企业在新时代以更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全面贯彻落实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国资委制定印发《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新时代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作出部署。
《指导意见》中在培育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部分提出,将ESG工作纳入社会责任工作统筹管理,积极把握、应对ESG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推动控股上市公司围绕ESG议题高标准落实环境管理要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健全完善公司治理,加强高水平ESG信息披露,不断提高ESG治理能力和绩效水平,增强在资本市场的价值认同。
推动海外经营机构在海外经营管理、重大项目实施中将ESG工作作为重要内容,主动适应所在国家、地区ESG规范要求,强化ESG治理、实践和信息披露,持续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02
安永合伙人:不断提高企业“漂绿”成本,对企业形成有力威慑
安永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报告与鉴证服务主管合伙人刘国华表示,沪深北交易所出台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不仅填补了我国A股市场企业ESG报告本土化指引的空白,也为我国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首次设定了统一标准。
刘国华建议,从预防“漂绿”的角度而言,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包括可考虑将高标准的信息披露要求与鉴证要求相结合;不断提高企业“漂绿”成本,对企业形成有力威慑;在监管合规与惩戒机制之外,仍需持续不断地引导与强化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履责意识。
03
上海:新技术亮相2024碳博会,包装箱的命运或改变
2024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碳博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其中临港集团展台展出了“新质生产力循环新场景”箱箱共用蓝绿双循环新场景解决方案。蓝箱子名为“箱箱共用蓝循环”,专门用来储存聚氨酯、丙烯酸乳液等非危化学品液体,凭借四重防漏、球阀下排、防结晶等多重优势,让传统一次性包装“高浪费、高成本、高污染、固废处理难”等核心难题迎刃而解。
而绿箱子名为“箱箱共用绿循环”,专门针对果汁果酱、乳制品、糖浆、化妆品等食品与日化行业液体提供洁净卫生的绿循环服务。箱体兼具FDA塑料材质、双光面结构等多重优势,适配零残留挤推器与可高温灭菌排放阀,解决了传统一次性包装易受潮、易锈蚀、易霉变、排放残留大以及操作维修不便、高成本、高浪费等困扰。
图 | 澎湃新闻
04
广州市监局:端午节与“6·18”前夕,呼吁少使用塑料制品,防止商品过度包装
2024年端午节及“6·18”网络集中促销期临近,为保障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节日和网络集中促销期的经营秩序和消费环境,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法律法规向全市电子商务经营者及MCN机构(专门为网络视频创作者提供服务的机构)提出了一系列合规要求。
其中包括餐饮外卖平台落实反对餐饮浪费、“无废城市”等有关要求,监督商家规范营销行为,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减少塑料制品及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防止外卖餐品过度包装,向消费者明确提供无需一次性餐具的选择,并在商家备餐页面显著提示。
图 | Unsplash
05
韩国首尔:大型活动将禁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者自带杯买饮品可换钱
近日,韩国首尔公布《新版废弃物管理条例》,规定从9月起1000人以上的活动,将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目前首尔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的公共场所都在陆续引入可循环餐具。
从5月13日起,首尔开展“自带杯积分活动”,消费者自带杯子前往活动店铺购买饮品,每笔消费可积分并兑换300韩元(约合人民币1.6元)。
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自带杯可兑换积分
06
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6月起将限塑令扩大至泡沫塑料
阿布扎比环境署(EAD)近日宣布,自2024年6月1日起对特定泡沫塑料产品实施限塑令。阿布扎比一次性塑料制品限塑令由阿布扎比能源部于2020年推出,计划逐步减少阿布扎比全境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并鼓励使用可重复使用的产品。
此次新规禁止的产品包括由发泡聚苯乙烯制成的杯子、盖子、盘子和饮料容器,以及用于即食的食品容器。该禁令不包括非单一消费者使用的商品,如大型储物箱、冷藏箱、用于盛放肉类、水果、奶制品和其他食品的托盘以及所有用于医疗用途的产品。
图 | Unsplash
07
北医三院:女性子宫内的微塑料污染成不孕高风险因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蓉教授团队在女性患者子宫内膜中发现了微塑料,进一步研究显示,微塑料侵入子宫是女性不孕的高风险因素。该研究6月3日晚发表于《环境科学与技术》。
研究团队通过拉曼光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这两种方法进行查证,发现污染微塑料主要包括聚酰胺(PA)、聚氨酯(PU)、聚丙烯(PP)等,尺寸介于2至200微米之间,直径越小的微塑料颗粒越可能穿透血液和细胞膜,侵入内脏器官对人体造成损害。小鼠实验研究则表明,微塑料可通过饮食途径进入血液循环后沉积在子宫内膜,也可以直接通过阴道侵入子宫腔内。
图 | Unsplash
-End-
编辑:摆脱塑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