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节庆烟花散去、掌声落幕,留下的不应再是成山的塑料杯与废弃包装。过去,“用完即弃”几乎是大型活动的默认选项;如今,越来越多城市正用可重复使用系统,让节庆现场从垃圾制造者,变为循环经济的实验场。
从慕尼黑啤酒节的押金制餐具,到西雅图音乐会的“重用闭环杯具系统”,从根特艺术节的人均减废40%,到曼彻斯特废弃物管理成本下降40%,可重复使用方案正在全球落地开花。它们不仅减少塑料废弃物、降低碳排放,更通过标准化容器、租赁洗碗服务与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环保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本文精选八个城市的先锋案例,总结出推动可重复使用体系规模化落地的关键路径与成功经验。


意大利博尔扎诺因土地资源紧张,长期面临垃圾治理压力,因此将废弃物“减量”作为优先目标。为应对节庆、圣诞集市等大型活动产生的大量一次性包装垃圾,当地由省环境与气候保护机构主导推出了一套可重复使用餐具租赁服务。活动主办方可根据需求租用工业洗碗机、餐盘及刀叉,并由合作方Novum2提供配送、安装、回收清洗等全流程物流支持。该服务通过“以租代弃”模式,帮助各类活动便捷替换一次性塑料餐具,推动可持续实践成为常态。
主要成效
该服务显著降低了活动垃圾产生量,每年避免的废弃物以吨计算。主办方普遍认可可重复使用餐具的便捷性与环保效益,项目参与度持续提升。政府通过补贴(如对符合“绿色活动”认证的项目减免租金)进一步激励主办方采纳可持续方案。目前,服务范围正逐步扩大,未来将通过增加移动餐具租赁机车队、覆盖更多活动类型,进一步压缩一次性塑料的使用空间。
经验启示
博尔扎诺的经验表明,通过财政补贴与权威认证(如绿色活动标准)双轨并行,能有效激发主办方参与可持续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与本地专业重用食器供应商深度合作,可优化物流效率与服务韧性。尽管偏远地区或小型活动的推广仍面临运输和维护成本较高的挑战,但通过宣传引导和价格激励,能够逐步化解主办方的初期顾虑。这一案例印证了“政策支持+本地化协作”是规模化落地可重复使用系统的关键路径。

为应对新版堆肥法规对纸制品和可堆肥产品的限制,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将可重复使用方案确立为替代一次性用品的核心策略。市政府通过“伙伴协作+财政激励”的组合模式,联合非营利组织PACE及专业服务商DeliverZero、r.Cup、Hiccup等,为餐饮企业和活动主办方提供补贴与物流支持。
例如,在Boulderthon马拉松赛事中,Hiccup向补给站投放可重复使用硅胶杯,并实现赛后高效回收清洗。同时,政府对采纳可重复用餐具的企业提供返利,降低其转型成本,系统性推动本地商业场景与大型活动减塑。
主要成效
该计划已累计减少11.1万余个一次性容器使用,相当于避免632公斤垃圾填埋和5.3吨温室气体排放。活动端回收率表现突出:r.Cup平均归还率达90%-92%,而Boulderthon中Hiccup杯具归还率高达99.7%。财政激励有效激发了初期参与热情(单场活动最高补贴5000美元),但长期需依赖稳固的合作网络与持续政策支持。目前,项目正从示范性大型试点向更多中小商户渗透,逐步构建社区级可重复使用生态。

经验启示
博尔德市的实践表明,资金补贴和便利性虽是推动转型的关键杠杆,但规模化需更深入的本土化研究与精准支持。与专业服务商合作能显著提升落地效率,例如通过标准化回收流程保障高归还率。然而,小微商家面临的资金与运营压力仍是普遍挑战,需通过系统性方案(如分层补贴、技术辅导)巩固成效。这一案例印证了“政策激励+市场化服务”双轮驱动对循环经济转型的有效性。

为破解大型活动产生的一次性包装垃圾难题,德国不来梅市构建了“法规强制+路线图指引+硬件支持”的系统性解决方案。2022年,市议会通过法规,要求所有使用市政场地、获得财政支持或由政府主办的活动分阶段采用带押金的可重复使用杯具(2023年)和食品容器(2024年)。
为确保平稳过渡,市政府与学术机构联合制定《可重复使用路线图》,为不同规模场景提供实操框架,并推出移动式洗碗机租赁服务,单日可满足1.5万人餐具清洗需求。拥有22万访客的Breminale艺术节成为关键试验场,通过统一分发餐盘、收取1欧元押金、集中回收清洗的闭环体系,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主要成效
Breminale艺术节通过全面采用可重复使用容器,成功减少2.6吨垃圾产生,显著降低环境负荷。押金制度结合清晰的标识与便捷的回收点布局,保障了高归还率。该体系不仅得到摊贩与访客的积极反馈,更通过《可重复使用路线图》为各类活动提供了标准化模板。移动洗碗机等硬件支持有效降低了小型活动的参与门槛,而法规的强制性则避免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公平竞争,推动可持续实践成为城市活动的基准线。
经验启示
不来梅案例表明,坚实的法规框架是规模化推广可重复使用体系的基石,能确保执行公平性。押金系统的成功依赖于直观的操作流程与合理的回收点布局,而硬件支持(如移动洗碗机)是破解小型活动后勤瓶颈的关键。艺术节的试点经验印证了“大规模活动先行示范、路线图提供复制路径”策略的有效性。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大规模部署的物流效率,并通过公众教育减少押金系统的使用困惑,持续强化循环经济基础设施的韧性。

比利时根特市通过十余年持续迭代的政策框架,将可重复使用体系深度植入欧洲规模最大的文化节之一——根特艺术节。自2008年启动减废项目以来,市政府逐步收紧管制:2018年全面禁用一次性杯具,2022年禁令扩展至食品容器与餐具,并设立统一押金制度。
艺术节期间,市政府提供16万欧元补贴支持“杯具协调员”岗位、标准化容器租赁及清洗物流,确保150万访客在10天节期内便捷使用可重复使用物品。通过强制法规与精细化运营的结合,根特构建了从节庆场景到全年餐饮生态的过渡路径。
主要成效
该体系成效显著:2022年艺术节在访客量较2019年增长62%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废弃物减少40%,总减废量达20吨。运营成本同步优化,清洁工时节省440小时,垃圾处理费用下降14%。可重复使用杯具归还率高达95%,食品容器归还率亦达83%,印证用户参与度与系统可靠性。根特计划进一步将节庆中使用的40万只可重复使用杯具循环租赁给其他活动,并推动周边餐馆全年采纳该体系,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经验启示
根特案例凸显了政策连续性与执行协同性的价值:通过“分阶段立法+资金补贴”,逐步构建可持续实践的刚性约束力。标准化容器与押金制度有效减少游客混淆,而专职协调员机制破解了大型活动物流复杂性的难题。需要注意的是,早期因杯型不统一导致的误丢问题表明,材质与设计需明显区别于一次性产品。根特的成功在于将节庆试点转化为城市级基础设施,为其他城市提供“立法引领-资金护航-生态扩容”的可复制范式。


为落实2038年碳中和目标,英国曼彻斯特市将大型活动作为减塑关键战场,系统性推进可重复使用杯具替代一次性塑料。市政府制定专项指南,针对户外、室内及多日活动等不同场景提供实操方案,并在曼彻斯特美食节、曼彻斯特日巡游等标志性活动中率先落地。
通过市政统一采购杯具供活动方免费借用,并配套提供付费清洗服务,有效降低商户参与门槛。该计划与"曼彻斯特区域2024年消除非必要一次性塑料"区域战略协同,形成从节庆场景到社区活动的多层次覆盖网络。

主要成效
实施两年间,全市累计减少约170万只一次性杯具使用,塑料废弃物量下降96%,相关碳排放降低82%。在曼彻斯特美食节等活动中,废弃物管理成本最大降幅达40%。值得注意的是,押金从1英镑提升至2英镑后,杯具归还率显著提高。这种"市政基础设施+市场化服务"的模式,既保障了大型活动的规模化减塑效果,又通过成本优化增强了体系的可持续性。
经验启示
曼彻斯特实践表明,押金数额的合理设定直接影响系统有效性,而市政提供的杯具租赁与清洗服务是破解初期参与阻力的关键。通过明确区分"可重复使用"与"可降解"概念的政策宣导,有效避免了公众混淆。未来需持续强化各方协同,特别是清洗设施等后勤保障的本地化布局。该案例印证了"标准化指南+基础设施支持"模式的可复制性,为城市级活动减塑提供了从试点到系统的转型路径。

面对全球规模最大的民俗节庆——慕尼黑十月啤酒节每年600万访客带来的环境压力,市政府通过强制性法规与系统性改造,将其打造为大型活动可持续管理的全球标杆。自1991年起,慕尼黑利用对节庆场地的所有权,在《商业废弃物条例》中明确规定:所有摊贩必须使用可重复用餐具和刀叉,饮料仅限可回收押金瓶装,禁止罐装饮品。现场建立闭环运营体系,啤酒杯收取押金后循环使用,洗杯机的漂洗水被回收用于厕所冲洗。2023年新增市政直饮水点,进一步减少塑料瓶消耗。这些措施与“生态积分”机制结合,对采用光伏发电、电动运输工具的摊贩给予优先入驻资格,形成激励闭环。

主要成效
该体系成效极为显著:节庆人均垃圾量从2公斤降至0.2公斤,总废弃物量从2008年的247吨锐减至2024年的36吨,降幅达85%。通过专业公司提供1800万件刀叉租赁清洗服务,实现了规模化高效运营。强制押金制度(如玻璃啤酒杯押金)保障了高归还率,而水资源循环利用等创新举措进一步降低了环境足迹。十月啤酒节的成功实践已被全球多个大型活动视为模板,印证了严监管与基础设施协同的可复制性。

经验启示
慕尼黑案例表明,城市对活动场地的所有权是推行高标准法规的关键前提。强制性的可重复使用要求结合清晰的分类规则,能直接破解“一次性文化”惯性。而“生态积分”等柔性激励手段,则有效调动了摊贩的参与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超大型活动的可持续转型需匹配相应基础设施投入(如分级回收点、专业清洗服务),并在传统氛围与环保创新间寻求平衡。这一案例为千万级人流量的活动提供了“法规强制+闭环设计+生态激励”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西雅图市通过“Reuse Seattle”创新项目,在大型活动中系统性推广可重复使用杯具替代一次性塑料。该计划由市政府公用事业局与经济发展办公室联合主导,首选伍德兰公园动物园的ZooTunes音乐会季作为试点场景,与专业服务机构r.Cup合作构建闭环运营体系。
音乐会现场提供特制可循环杯,设置便捷回收点,并依托数字化平台管理流转流程。这一实践延续了西雅图自2010年禁用一次性餐具的政策脉络,通过公私协作模式探索标准化、可扩展的循环基础设施解决方案。

主要成效
试点期间成功替代2.7万余个一次性杯子,回收率达到95%,相当于减少2148磅碳排放和9944加仑水资源消耗。市政府通过专项基金提供支持(如对企业采购可循环用品给予500美元补贴),并设立25万美元技术应用资金池。民众对环保举措的积极咨询与参与意愿,印证了该模式的社会接受度。经济分析表明,计入长期垃圾处理成本后,可重复使用系统展现出显著成本效益。
经验启示
西雅图的实践凸显了清晰的操作指引与醒目的回收点布局对高回收率的关键作用。数字化管理平台有效提升物流效率,而政府资金补贴加速了企业参与转型。需注意的是,部分游客将杯子作为纪念品留存的行为,提示需优化提示信息强化归还意识;此外,部分场馆因安全法规限制需采用特定材质(如透明非金属杯),要求系统设计具备灵活性。该案例为城市级循环转型提供了“试点突破-数据驱动-政策资金协同”的实施路径。

依托"2023欧洲绿色之都"的契机,爱沙尼亚塔林市对拥有12.5万参与者的青年歌舞节进行系统性零废弃改造。市政府通过修订《公共活动组织条例》,分阶段推进环保升级:先要求餐具符合可堆肥标准,后发现减废效果有限后,于2023年6月直接禁止所有材质的一次性餐具,强制采用押金制可循环餐具系统。现场部署11个专业回收点,配备百名环保大使指导分类,并设置公共直饮水装置。这一由市政府主导,联合基金会、环保机构的协作模式,最终推动该标准于2024年上升为国家法规。

主要成效
相较于2019年,活动垃圾总量从40吨降至22.1吨,降幅近45%,其中大部分实现分类回收。可重复使用系统替代了50万件一次性塑料制品,押金返还机制获得民众高度配合。该实践不仅使塔林跻身可持续活动管理前沿,更成功将地方经验转化为国家政策,为爱沙尼亚零废弃战略提供可复制范本。同时出台的《绿色活动指南》为后续活动建立标准化操作框架。

经验启示
塔林案例表明,政策法规的持续迭代(从"可堆肥"到"完全可重复使用")是突破减废瓶颈的关键。专业团队(如环保大使)的现场指导能有效保障系统落地,而清晰的基线数据监测则为目标达成提供依据。需注意的是,供应商对成本与运营的初期顾虑需通过技术支持和资源倾斜来化解,同时需应对不同区域垃圾分类执行度差异的挑战。

这八大案例清晰地表明,通过坚定的政策法规、创新的商业模式和便捷的公共基础设施,大型活动完全可以摆脱对一次性包装的依赖。这些经验具有高度的可复制性,为更多城市与活动主办方提供了现成的工具箱。
推动可重复使用系统的规模化应用,不仅是垃圾治理的关键,更是我们迈向真正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关键在于城市治理者与活动主办方是否具备将理念付诸行动的决心,从而共同推动一场从“用完即弃”到“循环重用”的深刻变革。
*本文编译自Packing-reuse-at-events-Portfolio-of-case-studies-2025
-End-
编译:沈岷萱
编辑:摆脱塑缚








2025-11-14


